《我的二本学生》:沉默的大多数,最终都去哪儿了?

2022-11-24 23:03:26 来源:教育快报网

希望你会愿意留在这里

此文预计阅读时间10分钟,共3468个字


(资料图)

说在前面

知乎上搜索最多的"大学生""二本""考研",在人均985211的知乎上,二本这个词似毫无存在感,甚至有些不堪。

而各种关于二本的问题,诸如"二本学生考研多难?""二本毕业的学生,最后都做了什么?""二本学生真的前途无望了吗?"

诚然,大学扩招后二本的含金量下降了不少,学历贬值使得更多人冲向考研考博,但是即便大学扩招了20年,全国本科学历以上的人口也不过5%左右。

除了那些高精尖的985、211优生,剩下的大多数都是这些二本学生。在此引用黄灯书里的这段话:

中国二本院校的学生,在某种程度而言,折射了中国最为多数普通年轻人的状况,他们的命运,勾画出中国年轻群体最为常见的成长路径。

我深以为然,因为我是这其中之一。

他们,是中国最基本的底色

二本学生,是中国最基本的底色。

张雪峰说过,世界五百强都会说学历不重要,因为我们都只招985。

除了985之外,剩下的二本学生,虽然受过大学的高等教育,但却达不到精英的程度;人数众多,又鲜少在大众语境中被提起。

这些二本学生,够不到知名企业的门槛,面试时的本科学历也丝毫不起作用。

对现在的孩子来说,进入一个普通的二本院校,并不能给他们带来什么精神上的荣耀感,从进入学校开始,他们还没来得及感受美好的大学时光,就已经被告知了未来的就业压力。

而在毕业的时候,很多人也只是拿到一个所谓的“劳务派遣”,在整个大学过程中,不过是教育产业化后被学校锻造为专业“流水线”上的一个规整产品,并被冠以“人力资源”的标签。

平凡、普通就是二本学生的代名词。二本尚且如此,还有更多三本和专科,处境只会越发艰难。

所以考研考公的趋势愈盛,"宇宙的尽头是考公"就成了彼此间的调侃之词。

《我的二本学生》,并不单纯的讲学生的现在及以后,更多的是透过这些学生的形象、背景、命运去观照整个社会和时代变迁。

这本书不是一味的理论讲述,黄灯有意减少写作时的自我介入,更多从旁观者视角去观察学生背后的成长故事。而正是因为这本书的真诚和真实,才能够引起很多人的共鸣情绪。

黄灯提到,在走向讲台之前,她一直以为学生之所以会考上一所二本大学,一定是因为不够勤奋。直到她听了一个学生的成长经历,才知道原来很多学生光是为了考上一所二本,就已经要付出她难以想象的付出和努力。

她第一次意识到,高考没有进入一本院校,没有进入985211,早已给她未来的选择,设置了重重的障碍。这些事实在高考的时候没有人告诉她。

图为黄灯和她的学生

之前的小镇做题家频频出现在公众视野。从农村走出来的年轻人,在一纸文凭的庇护下可以走多远?他们离开农村走向城市之后,又需要面对什么样的生活差异和心理落差?

这本《我的二本学生》就像是平行宇宙,你会看见:

通过小镇做题家身份来到大学的农村留守孩子;

生活在深圳的创一代家庭,无需担忧未来的孩子;

被传统潮汕文化熏陶的要求毕业后尽快结婚的孩子;

必须继承家庭产业的深漂二代;

他们从走出校园直到工作,艰难求职,蜗居在破旧的城中村里;或子承父业,彻底躺平衣食无忧;或放弃工作,投向考公务员,回家过上安稳生活;或坚持创业,终于获得自己的第一桶金……

这些人,共同生活在一所学校里,享受着同样的生活环境,但每个人的来处都不同,各自身上背负的东西也不同,最终他们也将走向不同的人生。

而我们,就在这本书里观照他们的生活,透过他们看见自己和身边的人。

有时候,观察别人的生活,尤其是和自己处境类似的人,我们会更容易获得对这个世界的经验,也更了解和认清自己。

我们都是处在迷茫和困境中的年轻人,为了自己想过的生活,做出的挣扎和努力,我们所面对的局限、甚至失败,都不应该被磨灭在岁月里,而这些,都不应该被嘲讽、被忽略。

这些二本学生,值得被人看见,也许这就是记录存在的意义。

他们,值得被所有人看见

我无意去讲述书里每一个人的故事,希望你们都会愿意去了解这些"沉默的大多数"。

被看见,本身就是一种难得的意义。

可以说,我们几乎把十八岁以前的人生都献给了高考。我们读的小学、初中和高中都是为了高考,十几年的努力和奋斗都押在了一场考试上。这或许是人生中最大的一场赌博,但在我看来,这是一场不划算的赌博。

在高考之前,人似乎整个人生,都是在为高考而活。从小学,要上重点;初中,要进实验班;高中,奥数班。

人生就像一条被预设好的轨迹,我必须不能出一丝差错照着这个轨迹预演下去。否则,我就会被周围的环境所不容纳。父母的期望,老师的教导,同学之间小小的攀比,都像一块块巨石,压得我五脏六腑都疼。

你会看见那些怀揣着美好梦想的年轻人,费尽全部力气后进入一所普通的二本学校,还没来得及享受学校的美好,对未来的期待就已经消失。

他们刚踏入校园,就要被迫承受那些来自买车买房的压力,而这时他们才意识到,高考没有进入一本院校,没有进入985211,早已给他们未来的选择,设置了重重的障碍。这些事实在高考的时候没有人告诉他们。

乌云已经酝酿着危机,雷鸣电闪而人们视而不见,暴雨将至,没人能幸免于难。

他们这时候才意识到,梦想是那么遥不可及。每个人都应该拥有梦想,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拥有能实现的机会和能力。

一些隐形的门槛,早已将他们拒之门外。

梦想渐渐远去,生活如同一个异常复杂的课题,需要用一辈子去研究。

因为他们很多人在经历了社会的摸爬滚打之后,终于看清了他们最终的归宿。

因为对一个再普通不过的人来说,现实已没有多少空间和可能,让一个普通的农村年轻人,在坚守梦想的道路上,可以走的更为顺畅。

即使他内心不愿屈从一条常见的个人成功的路径,但现实中,他还是不得不听从父辈的内心召唤,结婚生子,选择一种最为常规的活法。在现实面前,他并没有太多的选择。

而之所以能在社会上立足,并顺利过上让父辈放心的安稳生活的,要么是早早认清了现实的规则,顺着社会去经营生活,要么是经过现实无数次碰壁后,终于认清进入体制内工作的优势,选择毕业后回炉考公务员。

因为公务员考试相对其他选择而言,意味着相对公平的竞争,也负载了对稳定的期待。

对普通家庭而言,公务员不见得是最好的职业选择,毕竟收入才是他们最要紧的因素,但公务员却是最能告慰父母的艰辛付出、最能体现一纸文凭价值的途径。

所以当农村的孩子无法让父母了解自己的大学生涯带来的价值时,一份体制内的工作就成了最好的慰藉。

对大多数的普通人来说,他们没有创二代那样的魄力去创业拼搏,没有丰厚的资本原始积累,使得他们在工作后会为生计发愁,会挤在潮湿的城中村里来回为生活奔波。

更加让人不得不接受的是,现在学生的毕业去向,和国家的粘性越来越低,买车买房如何找到高薪工作等社会问题都成了他们必须独立承受面对的问题,对于普通家庭出身的人而言,迫于市场经济和自主压力之下,根本无法保证自己未来的人生道路。

他们背后也没有家庭资源可以为他们保驾护航,所有的一切,都需要他们自己去寻找,去创造。

所以学生的命运,某种程度上,甚至会由他本身的原生家庭决定。

他们,也还有未实现的梦想

我很喜欢书里有一位学生的一句话:

谋生可以很现实,但精神必须保持和文学的关联,如果工作之后,将文学彻底抛开,我害怕自己变成一个庸俗的人。

最大的幸福,就是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过,我甘于平淡,不需要太大的功绩,能够忍受生活中的琐事,希望能够让父母过上相对富足的生活。

这是一个热爱文学却要为了生活暂时抛弃文学的人说的,在苦难面前,平淡已经是最大的幸福。

有书相伴,保持精神上和文学的关联,那么即使生活再苦,精神也不会贫瘠。

而那一点精神食粮,就可以让一个人咬着牙把生活的苦都尽数咽下,默不作声的哭。

让他逐渐成长为一个坚强的大人。

外在的不确定性是他们面对的唯一确定的因素,但精神上的独立和坚定,却是照亮漆黑前路里,唯一的那道光。

而最终无论这些二本学生去到了哪里,有着怎样的生活,他们努力过的痕迹,都不会被磨灭。

存在即是价值。

关键词: 我的二本学生
分享:
x 广告
x 广告

Copyright   2015-2022 魔方网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29 59 11 57 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