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这是反映旧社会压抑女一性一的小说。我从头到尾,除了看到安娜因为婚外恋一步步堕一落深渊,最后一头撞在火车上外,其他女人都活的有滋有味。而且,安娜在搞婚外恋之前,看看作者怎么描述的:单纯,快乐,健康,活泼,一无所缺,生活是如此的幸福。不但自己生活幸福,而且帮别的家庭调解纠纷。下面为大家进整理了一些关于初一的安娜卡列尼娜观后感,欢迎查阅。
初一的安娜卡列尼娜观后感1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今天,去影院看了乔怀特的新片《安娜卡列尼娜》,以前已经看过乔怀特的《傲慢与偏见》与《赎罪》,一直觉得他是位极有才华的导演,也很喜欢凯拉奈特丽和詹姆斯麦卡沃伊两位颇有实力的演员,虽然此次詹姆斯麦卡沃伊没有出演。
在看电一影前,看了一些影评说这部电一影简直就是部舞台剧,很多观众也觉得这部作品有失乔怀特以往的水准,然而,我却不这么认为。
我觉得,乔怀特反而是使用了一种大胆的拍摄手法,而突破了以往的拍摄。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大家都知道这是列夫托尔斯泰讲述沙皇俄国时期的一部电一影,影片的很大一部分实际都在讲述上流社会的故事,而在讲述上流社会故事的过程中,乔怀特大量使用了类似舞台剧的手法,可是当讲述农一奴一的故事时,又大量采用实景拍摄。当时的沙皇俄国,上流社会的每一个人无不重视别人的看法,因为他们有一套自己不能踰越的规则,谁踰越了,谁就要受到其他人,甚至整个上流社会的排斥,所以每一个人出现在别人面前时,只是在做别人希望自己成为的人,上流社会希望自己成为的人,是的,他们生活的每一时每一刻,无不在表演,而我们便成了观众,而农民是不同的,在托尔斯泰看来,他们质朴、辛劳,他们理应出现在大自然中,而不是一出表演给人看的戏剧中,因为他们无需表演。另外,让我们再来看看上流社会踰越规则之后的结果有什么不同吧,安娜的哥哥与家庭教师偷一情,安娜劝自己的嫂子原谅自己的哥哥,因为如果他们离婚,尽管女方没有做错,可是却要承担事件的结果。安娜作为一名女一性一,却受到了来自整个上流社会的职责,最终经受不了重压,走上了死亡的道路。而在影片将近结尾时,我们看到她的哥哥站在大雪纷飞、黑漆漆的屋外,他的妻子、孩子和客人坐在灯光一温一暖的屋内,从这个镜头我们可以看到,虽然他们没有离婚,但感情已名存实亡。
另外,有一些小的地方,我认为导演处理的非常好,使整部剧结构紧凑,极具戏剧张力。
例如:安娜和沃伦斯基第一次跳舞时,随着舞蹈的进行,音乐越来越快,声音越来越大,而一旁的公主也不断的看着他们,内心焦急,安娜与沃伦斯基则越来越深深的陷入一爱一情而不可自拔,这段音乐和镜头之间处理的非常巧妙,极具节奏感,同时也突出了三位主人公内心的各自感受。
还 有一些转场,我认为处理的非常巧妙,例如:安娜看沃伦斯基赛一马,沃伦斯基还 未出场前,安娜一直不停的扇扇子,扇子越扇越快声音越来越大,接着,马蹄声融入扇子声,马蹄声越来越大,下一个镜头中,我们看到沃伦斯基骑马出场。sound bridge声音桥的镜头连接手法十分巧妙。
还 有一个例子,第一个镜头中,我们看到宏伟建筑的圆形屋顶,第二个镜头,我们看到同样为圆形的火车轮子,类似的转场很多,亦十分巧妙。
对于一些时间的过渡,或者地点的过渡,乔怀特也使用了一些很巧妙的方式。而且这部作品让我觉得他在颜色上的运用也特别好,体现了沙皇时期上流社会的奢华,也表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例如:安娜和沃伦斯基躺在草地上,我们看到他们身着白衣,白色暗示着他们二人真心相一爱一,他们的一爱一是纯洁的。而在影片的最后,安娜着一身红衣,一方面暗示了安娜的选择付出了“血一般的代价“,一方面暗示了安娜的死亡结局。
最后,我认为桥怀特在影片中融入了魔幻现实手法,使影片更具一丝神秘意味,总之,我很喜欢这部电一影,确实突破了以往的古典名著电一影创作手法,开创了一个深刻表达思想的新手法。
初一的安娜卡列尼娜观后感2
最近这些日子一直在看苏菲玛索的电一影,今日偶然找到了《安娜卡列尼娜》。由于本人并不是很一习一惯俄罗斯人的写作风格,所以他们的书我大抵是不怎么看的。即便是菲赫金戈尔兹的那本微积分学教程也太过沉长而显得有些枯燥。
不过,电一影就没什么好犹豫的了。想看了就看吧,比看书可简单多了。
安娜第一次出镜就非常有道理,她刚下了火车,火车一开,一位倒霉的先生就倒在了轨道上不幸被碾死。这与结尾安娜卧轨自一杀以终她的最后一次出镜无情呼应。真是可笑,呵,好冷。
作为一个没恋一爱一过却满怀深情的年轻人,我来稍稍评价一下我可能还 不是很了解的安娜。她有一个在当时算是挺开明的丈夫(当然,这是他为了向外界显示出自己的高尚而表现出来的),有一个很聪明的儿子。然而人的一性一欲并非完全由你高尚的情一操一所控制,它至少有一大半来自于原始的野望。所以对于她跟渥伦斯基的偷一情行为我是不作评论,毕竟看起来像是真一爱一。让我不能忍的是,渥伦斯基紧紧跟着安娜不放,即便安娜否决多次;当安娜接受他之后,这狗比样的竟然在安娜儿子面前(有一段距离,但不算远)强吻了安娜,我一靠~我当时非常生气,这会让小孩有犯罪冲动的好吗(宰了这强吻我一妈一妈一的逗比)。总之这狗比的自私与禽一兽般下流的人品显露无疑,他让安娜与卡列宁离婚以始自己得以能够在上流社会继续有头有脸生活。
然而从卡列宁的话语中可以看出,他并不是那么在意他与安娜的儿子。不过一扯上离婚,卡列宁却不肯将儿子分给安娜。哦~可怜的女人。她生活在男人的游戏中无法脱身,遂卧轨以求解脱。
谈谈欧文,我喜欢这个人。他是个有思想的大一胡一子,与安娜见过一面,却无关紧要。
一看到欧文说的那句话我就深深迷醉了:在茫茫岁月,在冥冥之中,在渺渺空间,产生了有机细胞,寄居人间片刻,然后灰飞烟灭。这句话把人类写得多么渺小,我们何以将自己当做什么了不起的人物而对他人指手画脚。宇宙无垠,值得我们带着敬畏用一生追索,思考。
对于欧文的其他名言,还 是不要写出来了,因为有些扯淡。
我的生活太浅,无法深入到电一影中除了欧文以外任何人的情感。其实是托尔斯泰想得太复杂了,不过这也是为了剧情需要吧。
初一的安娜卡列尼娜观后感3
可能是因为裘德洛,可能是因为我今年刚刚有幸读完原著,总之我去看了翻拍了13次之多的《安娜卡列尼娜》。
看过电一影之后我和老一妈一讨论,这部电一影之所以被拍这么多次,是因为一直没有一个十分成功的版本让所有其他翻拍的欲一望望而却步,就像《乱世佳人》那样。好吧,我想说的是我并不喜欢这部电一影。
首先从表现形式上来说,电一影借用了很奇怪的舞台剧的表现形式,有点像《罗密欧与茱莉叶》那样。但是既然是用电一影这样的媒介来表现这部文学著作,那么为什么不好好利用电一影表现的长处呢?比如说火车进站的场景,赛一马的场景,很明显就看出来是可以营造的假背景。这让人觉得很失望,好像预算不够而充数的感觉。1847年的俄罗斯,书中描写的广阔的农村景象,冰天雪地的莫斯科,这些都是半真半假。既然有银子请那么大牌的演员,干脆就再多花点钱好好拍拍外景不是更好吗?当然其他的一些场景还 是很一精一致华丽的,比如机场舞会,歌剧表演之类的。
再聊聊演员吧。先说安娜。我曾经在网上搜了一下之前的版本,觉得相比较之下嘉宝的版本是最接近安娜的。凯拉奈特莉是个漂亮的女人,但是她从气质上来说并不接近安娜。安娜是个丰满却又灵活的女人,应该透着高贵和灵动,以及和儿子在一起的时候的母一性一美。但是凯拉似乎更多了些疯狂和神经质,她脸部的表情,过于平坦的胸部,还 有本来应该是高一潮之一的难产的时候过于平静的表现--安娜那个时候出于死亡的边缘,她的举动应该是疯狂的,而不是像她演的那么理智而平和。当然,和之前的版本多些的可能是安娜和渥伦斯基之间的情一欲戏,但是按现在的标准,也毫无突破可言。,
裘德洛一开始我以为他是饰演渥伦斯基的。这么个大帅锅来演卡列宁让人一大跌眼镜之余还 感觉有点一浪一费人才。可能是裘德洛自己本人厌倦了总演帅哥了吧,他要不断的突破自己。但是本片给卡列宁的镜头真是不算多,也难得有震慑人心的时刻。
渥伦斯基,无论是在原著,还 是在电一影里,都是最被关注的男人。这个风一流倜傥的年轻军官,认认真真的一爱一上了一个有夫之妇,无论是在哪个年代,都是有意思的事。Aron Johnson,这张脸还 是够帅的。尤其是他用那双天蓝色的眼睛凝视安娜的时候,还 是挺打动人的。但是他还 是有点太嫩了。渥伦斯基虽然比安娜年轻,但是他也应该是个年轻的男人而不是一个年轻的男孩。。。导演选Aron的原因是因为他有个比自己大23岁的老婆吗?
好吧,再好吃的东西,如果总是一遍遍被人扔到锅里重新炒,总不会好吃到哪去。导演怎么样也应该来点新意以表示对以往版本的敬意不是?所以要看原著。
初一的安娜卡列尼娜观后感4
一个原本追求自由爱情的故事,这版的改编,却把安娜拍成了“没事找事自作自受”的怨妇。
首先,女主不够漂亮。凯拉这种略”马脸”的脸型和怎么挤都挤不出沟的身材,在英国都只能算“清秀的少妇”,更何况是专出美女的俄国。她到底哪一点像“红润可人、波涛汹涌”的多情俄国少妇?电影一开始,安娜靠各种眼神来吸引渥伦斯基,但当干瘪的安娜眯起眼睛来,却有种“亲,你是不是近视了”的错觉。
女主角“柴火妞儿”一点其实也没关系,糟糕的是,两个男主又都这么帅,渥伦斯基金发蓝眼完全就一白马王子,而卡列宁本应该代表迂腐陈旧毫无感情的贵族糟粕让裘德洛演成了温文儒雅的隐忍型帅哥。
编剧和导演的剪辑,也让人觉得是不是故意增加了两个男主尤其是卡列宁的戏份。反而让安娜的各种举动变得不可理解。
前半部故事,本来应该讲安娜和渥伦斯基的自由恋爱的各种幸福,以及卡列宁那种冷漠的冷暴力令安娜丝毫感觉不到爱意。但是整个故事中,安娜和渥伦斯基的恋爱被处理得简单暴力,似乎两人就是激情+饥渴,完全看不出有什么灵魂上的碰撞,或者“soulmate”的真爱感。各种符号式的情节,搞得安娜似乎只是想找一个有体力有时间可以和她大跳热舞外加“打野战”的419。
同时,对于卡列宁的很多特写和刻画又太细腻,每一次安娜和他说什么,都会给卡列宁眼睛特写裘德洛的眼睛本来就迷人,这么反复特写,只给观众一个“卡列宁很深情”的感觉。事实上很多情节也指向这一点。比如电影交代了卡列宁和安娜有维持性生活这说明,安娜并不存在什么守空闺的寂寞。而几场奠定安娜出轨的戏,卡列宁都出现在现场,在舞厅他主动接安娜,安娜各种冷言冷语不给面子。在赛马场安娜当众给卡列宁戴绿帽子,回家的马车上更是表情凶狠、决绝地直接摊牌,之后甩车门而去。整个过程卡列宁一脸受伤害。而在此之前,当有人提醒卡列宁时,卡列宁说“安娜是我妻子”的反应,整个一个力挺老婆的好丈夫。
种.种片段,完全把卡列宁塑造成了“有点木讷不善言辞的深情男人”,而安娜对于卡列宁,则是毫不顾及地各种无视,她和渥伦斯基的感情更没有一点“这是地下情这是出轨我对不起卡列宁”的挣扎(只在开始时有“我不该这么做”的道德上的反省)。前半部看来,只能感觉到安娜对卡列宁的冷酷。
高潮部分,安娜怀孕。安娜几乎是欺人太甚对于两个男人都是。首先,安娜直白告诉卡列宁我和别人有了孩子,然后继续吃卡列宁的、住卡列宁的,让卡列宁白养活着做她高贵的孕妇,还直接召情人来卡列宁府上私会。当渥伦斯基遇到还没离开家的卡列宁,连渥伦斯基都觉得太尴尬向安娜发火,安娜竟然不在乎地说“那是他没准时离开家”。
如此,当卡列宁终于下定决心和安娜离婚的时候,观众们都要爆发出“活该!”的感慨了。
安娜对于离婚的逻辑是这样的:“就算我出轨了我怀了别人的孩子,你们一众人等也绝对不能说我不好,不能排挤我,和前夫的孩子也必须给我,现在的孩子也必须跟着我,和我出轨的情人也必须娶我。否则我就闹。”放到当今社会,这也属于泼妇吧?
其实即使安娜怀别人的孩子,卡列宁都原谅了她。甚至原谅了渥伦斯基。当他主动和渥伦斯基手握在一起,渥伦斯基竟然抱着卡列宁大哭两个大男人这么抱在一起哭,只能说,安娜你把他俩都委屈成啥样了。
安娜既然选择了丈夫,就得和渥伦斯基分手。结果她又是一通大闹,连“我只爱渥伦斯基”这种话都说出来。卡列宁只得放手。那就和渥伦斯基一起过吧,也不行有一个情节很神奇:安娜非要去舞会,渥伦斯基说你最好不要去,安娜歇斯底里“你嫌弃我离婚给你丢人啦”,于是渥伦斯基就让她去了,结果舞会上果然有人说她闲话(她难道以为自己出轨怀别人的孩子,大家还会拍手鼓掌说好么= =+),她又是一通对渥伦斯基的歇斯底里“他们都欺负我你为什么让我去啊?!”
后半段渥伦斯基其实还一直爱着安娜的,她酗酒嗑药,各种无理取闹,渥伦斯基都几乎满足,说搬家就搬家,说不见母亲就不见。渥伦斯基已经从之前的“意气风发花花公子”,变“二十四孝好好先生”了。但这也不能阻止安娜发疯的脚步。这正说明安娜不是缺爱,她只是作。
电影最后,安娜自杀虽然之前被铺垫成了疯女人,但多少还有些震撼。可画镜头一转,是卡列宁温柔地坐在草坪上,旁边他的大儿子和安娜的私生子在玩耍的和谐无比的画面。这等于再次强调了“卡列宁是个好丈夫+好爸爸”,也等于在安娜身上又补上一脚“这女人自作自受”。
只能说,电影拍到最后一个镜头,都没放过安娜导演编剧剪辑演员……你们都是安娜黑啊!
初一的安娜卡列尼娜观后感5
《安娜卡列尼娜》是对我人生前15年影响最大的一本书。那时我才16岁,春节的时候大人在隔壁打牌,我抱着书坐在床上,听着春晚,看着安娜快要病死在产床上,安静地哭着。我给当时的男友发短信,说在看书里一个女人生了孩子差点得病死了,他说你不会的。然后自己傻兮兮地乐,以为自己好像对爱情有了那么点发言权。等我开学后还掉这本书,我也就恢复了单身。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刺激,是在安娜快要病死的时候,沃伦斯基开枪自杀,但是却在两人终于远走高飞之后的三个月开始厌烦安娜,而后加以冷落,最终导致安娜的自杀。
我还跟我爸爸讨论过:人最重要的就是生命,如果一个男人愿意为你放弃生命,他怎么会在拥有了你三个月之后就不感兴趣了呢?当然,我爸爸的答案翻译过来就是:too simple!sometime native!我真是为你捉急啊!
好吧说回电影。这部电影真是改编中的上乘之作!形式感的叙事方式,恰当好处的情感张力,养眼又勤奋刻苦的演员以及对原著十分精准的解读(体现在关键场次台词的选取上)都让我看得非常享受。
剧透一下。影片中我最喜欢的几句台词。
首先是安娜和渥伦斯基激情戏时安娜的几句话。文艺片与A片在激情戏上的差别,除了具体暴露尺度之外,应该就体现在女人的话是说给谁听的吧。安娜请求上帝宽恕,说渥伦斯基是刽子手,说这才是真的爱,都是自己的真实想法,是说给自己的心的。我记得当年跟别人讨论《色戒》的时候就说到,其实女人才是用下半身思考的。她会相信自己身体告诉自己爱的是谁,所以汤唯会为了“爱情”牺牲自己和王力宏们的性命,而安娜更是为了“爱情”才放弃了缩油的缩油。
其次是安娜开始神经质的挑情夫刺儿的时候说的一句话:为了拥有我你失掉了太多,所以你现在不爱我了。尼玛我看到这句台词的时候眼泪都要掉下来了,如果说让我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本书的主旨,那我绝对会用这句话!这也是我爱情观的一部分,就算今天的我值得你放弃工作放弃家庭放弃社会交际放弃名誉,那么当你得到之后,早晚有一天,我就不值那么多了。(当然其实,你什么也不要的话,他该把你踹了还是会把你踹了。- -!)这也是《成为简奥斯丁》里面,安妮海瑟薇最终的分手理由:你为了和我在一起而变得贫穷,早晚我们会因为贫穷而相互憎恨。
略微要吐槽的地方就是裘德洛的角色,电影开始之后我一直惊讶于他竟然演的是安娜的老公!那尼玛在我心里就是一个秃顶肥胖口臭黄牙的死老头啊,直到真的渥伦斯基出现之前我还期盼说难道情夫也是裘德洛演?可惜事与愿违,好吧其实真的渥伦斯基也挺帅的,可是裘德洛真的是我心目中的渥伦斯基啊!!!难道是他为了自我突破跟导演要求一定要演老公吗?可是谁天天和裘德洛睡一张床还要出轨啊!!!花痴完后继续,看小说的时候我一直很讨厌安娜的老公,因为那就是一个伪君子,无情,折磨、要挟安娜,假仁假义,可是在电影里,裘德洛真的让人恨不起来,只能说是情商低导致的社交障碍,看着倒比安娜更可怜些。
影片的后半段有点形式大于内容,原著中的大部分都是描写安娜离开老公之后的与情夫在乡间的生活,看着赖以为生的爱情一点点死去,那才是真正折磨人心的阶段,也许那才是托尔斯泰真正想要说的。可是这用电影的手法太难表现了,所以二人的失和和安娜的死都交代的不够清楚,著名的“四个一切”也没有展现,感觉安娜就是吗啡吃多了得了妄想症然后就自杀了。
我一直不认为安娜是在出轨,当一个从没吃过糖的孩子发现糖的甜味之后,谁也没办法阻止她继续吃下去了,包括她自己(这也是人类为什么会换牙的原因吧?)只有吃过之后发现糖虽然甜,但是会蛀牙会发胖会得病等等之后,她才知道要克制,而后如果继续坚持吃,那才是出轨,那才是不听话的坏孩子吧。可惜她爱得太深没有机会改正了,难道这就是她必须死的理由么?我真心为她惋惜。
故事的另一主线是吉提和那个黄毛男,托尔斯泰总会在小说中找一个自己的代言人,说一些作者想说的话。这条线的主旨就是被高富帅玩剩下的女神还是可以和丝好好过日子的!多么理想主义啊~ 我记得原著中有怀孕的吉提和烦躁至极的安娜见面聊天,气氛非常微妙,安娜有一种被女丝逆袭了的挫败感,这也是她自杀的间接推动原因吧。黄毛男演得真好,嗯,对于吉提最终的选择是有说服力的,这也是作者推崇的恋爱观吧,不过我怀疑他们结婚九年后恐怕也会发生类似出轨的。当然也许不会,吉提吃过帅哥的亏所以会有点的记性,可是话又说回来,好了伤疤忘了疼的桥段每天都在上演,谁能说得准以后呢……
初一的安娜卡列尼娜观后感相关文章:
★ 安娜卡列尼娜观后感5篇600字
★ 安娜卡列尼娜观后感作文五篇
★ 初中生读《安娜卡列尼娜》有感5篇精选
★ 《安娜卡列尼娜》800字读后感精选5篇例文
★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5篇
★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1500字
★ 《安娜卡列尼娜》600字读后感5篇精选
★ 有关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范例五篇
★ 电影安娜卡列尼娜观后感2000字作文五篇
★ 关于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范文五篇
Copyright 2015-2022 魔方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8928号-48 联系邮箱:315 54 11 85 @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