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当代著名画家郑百重教授: 谈艺术创作与中国审美

2023-03-12 19:12:36 来源:教育快报网

郑百重,香港中文大学(深圳) 荣誉教授、著名画家、当代青绿山水画代表人物、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协会员、中国书协会员、中国画学会创会理事,现任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福建省画院名誉院长,于本校开设课程中国书画研习、艺术概论及中国书画。郑教授少年起随名家陈子奋先生、陆俨少先生学画,常年在国内各地以及亚洲美洲欧洲写生,已经在世界各地举办了六十多回个人画展,作品曾获全国工艺美展优秀奖(1977年北京) 、全国卫生美术摄影作品展优秀奖(1983.北京) 、美国衣阿华市荣誉市民(1988.美国) 、中国现代著名书画展金牌奖(1988.香港) 、第十六回日本画展获众议院奖(1991.东京) 、第三回国际艺术家招待展获艺术院奖(1993.东京) 、美国加州众议院艺术成就奖(2001.美国) 、加州议会教育成果奖(2001.美国) 、美国加州奥斯陆市金钥匙奖(2002.美国) 等。作品为中国美术馆、中国文化部、中国文联、中南海、钓鱼台国宾馆、人大会堂、美国国家博物馆、卡内基博物馆、通用公司美术馆等重要艺术机构收藏。已出版有《中国美术史略》、《山水画大讲坛》、《郑百重画册》、《百重山水》、《百重世界》、《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郑百重》等专著二十多种。

热爱生活、写生复写意

多年在国内外各地写生,他说:每个地方都可以使你感动,最重要的是不能走马看花,你一定要住下来,深入生活的点滴平凡之处,才能有所发现。他描述自己的旅程,“不管是十七哩海滩,夏威夷群岛,还是在威尼斯的小弄堂,每一地方它都使你感动得不得了”。郑教授讲述了他在意大利旅居期间与历史古迹的一次奇遇:当时他在威尼斯的小巷信步游览,在一条寻常的小小的弄堂发现了一个小门,门口有一则中文广告:“这里是但丁和他的情人初会的地方”。“哇, 我真的没有想到这条很不起眼的、很小的弄堂,走进去,原来是但丁和他的初恋相聚的那个小教堂――这真使你感动,这才是文化底蕴。”感动藏在寻常的地方,等待着被人发现,“更不用说意大利的大教堂、圣马可广场,那些是做了世界宣传的名闻天下。这条巷子可是一点广告都没有,居然是世界上如此伟大的人物――但丁,与初恋相会的地方。在这里,墙上还有他当年写的诗歌。”这些感动最终会反过来滋润创作丰富你的种种联想:“正因如此,写生的过程不光是描绘记录,更多的应该是感动。在以后的创作中,这些东西会跟潮水一样涌上来感动你。”


【资料图】

青绿山水的生命力

我是一个中国画家,擅长山水花鸟画、兼工书法篆刻,近20年来,重点在“青绿山水”的创作中。”郑百重教授在介绍自己的绘画时说道。“实际上,‘青绿山水’是中国从隋唐开始就有的一种很古老的艺术,到唐宋的时候达到高峰,明清以后渐渐地有点式微。这个过程跟中国艺术美学审美观念的转化有一定的关系。元明以后,中国艺术的审美以水墨至上,青绿山水不再是主流。20世纪以后,中西方文化艺术交融,现代资讯科技的不断丰富,图像技术的发展、摄影科技的进步,网络世界的开启,交流愈发广泛。加之改革开放,中国的形势、经济大发展,国家强盛,这一切都呼唤着青绿山水―― ‘盛世青绿’,青绿山水的创作也因此蓬勃发展起来。”这20年的过程中,承上启下,他走遍了各地的大山大水,并且对当代青绿山水开拓性的梳理。青绿山水画是什么?青绿山水画何以在中国画中占据独特的位置?“青绿山水,就是中国山水画,只不过它是中国山水画中比较注重彩运用的一种,”郑百重教授介绍道, “它是从唐朝开始的,‘青’是青天, ‘绿’是绿地, ‘青天绿地’是永恒的生命色彩。”青绿山水所用的矿物性颜料,有石青、石绿、朱磦、青金,还有朱砂、赭石鹅黄等等,甚至还有黄金,原料本身永不变色,色彩绚丽厚实,整个画面传达灿烂的景象。”既然颜料的种类繁多,“青绿”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性十分突出,典雅辉煌富丽盛世气概,:“ 严格地讲,青绿山水是存在的,但是真实的青绿山水跟画面‘青山绿水’的色彩应用是不一样的 ――它是一种象征性的色彩,而不是物体固有的色彩。是按照画家主观意愿和时代递进的随类赋彩,中国人认为,‘青’是东方,是早上,是少年,太阳早上从东边升起的时候是青天一片。古代有一句很有名的话:“太子住东宫”。而‘绿’地是万物生长的一个重要的母体,所以这是一种生命兴起的颜色,青绿山水代表了这种生命力,因此用青绿山水去表现中国的大好河山,传达中国人的生活理想。

中国艺术的特点

跟西方艺术相对比,郑百重教授深入浅出地辨析了中国艺术的四个特点:象征性、线条造型、色彩主观性、传神。第一,在创作之始,中国艺术和西方艺术在作品上寄予的价值观念和取向是不同的。中国人的艺术是象征性的。中国人不是从描写开始,而是从理想开始。从意境开始任何事物,包括最早的《山海经》、《水经注》,都充满了中国人的理想寄托,把这些理想幻化成艺术作品,是中国艺术的第一大特点。”第二,在创作艺术的表现方法上,“中国艺术采用的方式跟西方艺术不一样。西方艺术分析块面,把一个物体分成‘三大面、五调子’,描写得很真实。中国艺术采用线条造型,这可以说是中国艺术最重要的一个特征――不管是中国的建筑、雕塑、绘画,甚至工艺,它都是以线条表现为基础的。突出典型性。第三,中国艺术对于色彩的理解和运用有独特的哲学。中国人的色彩是主观性的。比方说,我们中国人把‘东西南北中’分成五行,五行配五色:东方是青色;西方属金,是白色;北方属水,是黑色;南方是火,是红色;中国是土地的国家,中国人住在中间,是‘中土’,黄色。中国画里颜色的运用跟大自然的太阳色谱‘赤橙黄绿青蓝紫’有很大的不同。西方人认为有光、有太阳才有颜色,太阳下山了,就没有颜色了;但中国人不一样,随类赋彩中国用黑色,中国的墨,是‘黑团团里天地宽’。中国的墨分五彩,这是中国艺术,特别是中国画和中国书法里重要的一个色彩观念。第四,中国画传神需要表达画家个人的精神,也要表达自然景象人物对象的精神。“中国艺术要传神。从六朝开始,艺术作品要求既传艺术家的精神,也传对描写物象的精神,作品要气韵生动。换言之,我们画山、画水,要画山和水的精神。还要求画外有意境。同样的太行山,可能一百个画家画得都不一样,因为每个人心中的山是不一样的。但是中国画家对待艺术创造的共同特点,就是对土地的眷恋。中国是农民的国家,人们几千年来安于土地,生于土地、葬于土地的。中国风水说山、水、土地跟人的生命是紧密结合的,甚至跟你的子孙后代是紧密结合的。”

加州四季

与画結緣

郑百重教授做过工人,也曾上山下乡做农民,担任过玉雕厂设计师、做过寿山石工,四十岁才任专业画家。而后在海内外各地讲学、写生、办展。在孩童时期,学画纯粹是一种爱好:“我从小就喜欢画画。生在乡村,山水树木、花鸟虫鱼都画材。我的父亲是一个中小学的老师,他的教育理念就是孩子要读书,要写字,画画被认为是小孩子玩的东西,不是正门学问。十几岁才开始跟陈子奋老师学画,写字,陈子奋先生以篆刻和国画闻名天下。徐悲鸿赞其技艺“雄奇遒劲,腕力横绝,盱衡此世,罕得其匹也”。道: “他所擅长的白描就是用纯粹的线条来描绘万物,他在中国画坛称为‘白描祭酒’。除了对白描的擅长和各种成就之外,他还非常注重学生以文史诗和画论上的教育。一边学画、写字,一边要学历史、诗歌、文学,学绘画理论换言之,未学画先学看画。严格地说,我们的美术史专业,包括美术史论,到了上个世纪80年代的时候还是比较薄弱。二十世纪初虽然有研究者,如:陈师曾先生、黄宾虹先生、潘天寿先生、延安的胡蛮先生、南京的俞剑华先生,做美术史的研究,改革开放后,人数还比较少的美术院校开的课程只重技巧不重文化课。陈先生的教育是文化和技法并重。我能够有今天这样的基础,就是得益于先生当年的教学方法,让我在几十年间除了创作不断之外,也坚持着文史论的学习。学画伊始,陈先生就要求先找一份工作,不要做画家,靠卖画为生,会影响创作方向。画画是神圣的理想追求,有安定的生活,才能坚持自己的追求。

虽然学画的兴趣在孩童时期萌芽,从把绘画艺术当作为终身的职业经历了很多,他的职业生涯和国家文化艺术事业发展政策同步的。“我到了40岁,改革开放才被国家聘请到专业的画院任专职画师。开始走上了专业画家的道路。”此后,郑百重教授去往海外游学,后又回国发展:“我从1987年开始到美国爱荷华大学讲中国美术史;1995年住在洛杉矶,在加州的索诺玛州立大学洛杉矶大学讲美术史;后来到台湾辅仁大学讲书法。

21世纪初,回囯以后,是中国国家画院的研究员,在闽江学院、福建师范大学、厦门大学讲了十几年的课,五年前徐校长请我来担任这里的荣誉教授。“80年代,在画院做专业画家以后,我到中国美术学院(原名浙江美术学院) 讲课做展览,在那里,我认识了陆俨少先生,拜到门下陆先生是我第二个重要的老师。”“陈先生和陆老师带给我的营养各有不同。陆俨少先生给我带来很重要的一个启示是书法与绘画的关系。他强调书法与绘画是一条路,因为中国书画同源从张彦远提出以后,直至近代”。书法是什么? 绝不仅仅是写字、练线条而已,对书法的理解和书法艺术本身的含义是不可缺少的,中国文字最早是象形文字,所以一开始图画与文字是并列的,创作方向是一致的”“陆老对书法与绘画关系的重视,带给我艺术创作上一个很重要的启示。小时候陈先生教我写字,写的是小篆、汉隶、北碑,是壮丽浑朴的,陆老他教我写字,是从新认识王羲之,和二王流派。篆隶着力於线条、结体构成,二王着力於神韵,在是创作中平淡自然;二者是整个躯体的两臂,不可或缺。陈先生画画,着力在精微中,呈现文人的唯美形式,陆先生画画,着力在笔墨变化。传达山川宏大气势。虽然他们的画跟我的画一点都不一样,陆老主要画水墨山水,陈先生重点在线描,我重点画青绿山水,看上去是不一样,但仔细去研究陈先生侧重明清画家诗文,启示创作方法,如徐文长集、陈老莲集等等,陆先生侧重史地文集、扩大思维空间,如水经注、徐霞客游记等等,成长路上有两位先生给我打下的基础。”

青绿山水,始于足下

郑百重教授从工作和旅居的经历中,谈到了自己是如何在后期找到“青绿山水”的创作方向。作为画家,郑百重教授有独特的创作风格,而这种风格的形成不是刻意寻找而来的,最重要是生活变了、笔墨自然也变了。其中当然有老师的影响:“风格是自然形成的。我觉得我的老师给我的影响非常重要。我们中国艺术的学习讲究临摹,但陈先生不光是注重临摹,因为他画线描,所以他很注重生活。画看不见的东西,不画想象的东西,他都是画福建所常见的水仙花、芙蓉、菊花这些常见的花木、草木,从平常中画出不平常怎么样去变形、怎么样又象又不象怎么样把文化概念渗透进去。所以,他的画既像真实,又不是真实的再现,才有他那样高的成就。”郑百重教授在自己的创作中传承了老师的绘画理念,这种理念也在自己的下乡和工作经历中得以发展:“我画画过程中也注重生活。跟中国我这种年龄的人都经历过的一样,我也去上山下乡插队,在做农民的过程里,我看了很多山、水。上山下乡回来,我被安排在玉雕厂做工人,做设计工作。玉石自然纹理,就是变化无穷的画本,中国的玉石产在中国的四面八方是东北辽宁产的岫岩玉,内蒙古产密玉;河南产南阳玉,南阳玉有点像翡翠;湖北产孔雀石、绿松石;广东产南玉;新疆产和田玉。因为买玉石要深入到玉矿,中国的玉矿都是在很偏僻的山沟里面,那你要走遍中国这种山山水水;那时候年轻,能爬能跑,所以我养成对大山大水的这种热爱。”

走遍山山水水“于是我的画就从画花鸟的路走向画山水的这条路,然后又来到陆老身边,对山水画的文化性、书法性进行了研讨;再后来又去了美国,在美国生活,”到世界游学。郑百重教授对自己风格形成之路描述道,“从1995年开始,我有8年没有回过中国大陆,住在洛杉矶、往世界各地跑。到世界各地博物馆的参观学习,领略西方艺术这些对我转成青绿山水有很大的营养滋润,其中包括对审美概念的转换和对色彩应用的转换。我从中国式传统色彩的观念,转换到跟现代性和现代人的審美心理,这些经历起了很大的作用。”中国山水画历史悠久, “很多人讲我的青绿山水很传统,也有很多人讲我这个一点都不传统,传统也是不断向前发展的,有个甚至讲我这个像油画;实际上我的画是因为带着时代的烙印和自己生活的痕迹,才形成了今天的面貌。”

创作者的修养

画家自身志趣的形成,对创作表达也有很大影响。郑百重教授认为,画家的志趣在于修养,和文化教育与社会背景都分不开:“要读书,你才能确定中国人理想是什么?。比方说,儒家讲仁义礼智信和忠孝,这些对我们来说是根深蒂固的东西:我们需要讲话有信用,做事情要坚持。但今天,我们都知道到处是诈骗,生活中有手机诈骗、广告诈骗,诚信成为一个大问题。”志趣的修炼首先需要依靠文化:“首先你要确定自己的文化基础,没有文化基础的志趣是肤浅的,甚至是不断摇摆的。我也画美国山水,我也画阿尔卑斯山,但是我都用中国人的理想、中国人的认识来表达一个中国人对欧洲、美洲那些著名山川的感动和看法。”树立好的志趣也意味着树立起自己的审美观:“第二个重点是审美观念。我们读的是中国书,念的是中国文化,我有幸也走过半个地球,交流过各种艺术家,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每个人的审美观念都带着他的民族性和文化基础,这才会使你能独立思考不随波逐流。举个简单的例子,今天的年轻人,尤其是明星,崇尚“瘦”,这成了一个很可悲的现象:你既然是明星,就应该是闪亮的,每朵不一样的;现在全体刻意去瘦,不肯顺其自然规律,逆规律发展是一种悲哀。审美需要正本清源―― 要认识美是自然,美是个性,美是与生俱来,关键在你的修养。让这些东西成为志趣,才会成就你的艺术作品,才会有风格。如果你自己没有对生活的是非和美的判定能力,你的作品志趣肯定是不高的,是庸俗的,甚至是变态的、自欺欺人的。”

郑百重教授以自己的作品《源远流长图》为例,讲解了如何托画言志:“我原先是讲美术史的,但我来这个学校专门讲中国艺术鉴赏,怎么看作品,怎么看我们的传统艺术和现代艺术,希望青年学生有一双美丽的眼睛能够判别、审美。比方说,我透过给学校画的这张画,表达“源远流长”的意愿。因为这是个学校,是培养青年的地方,所以我画了瀑布流水。它有不同的阶段,不同的层次,流水下来的过程中间有不同的森林,表示有不同阶段的学生:有今天刚入学的新生,有研究生,有硕士博士,他们都在不断地在成长,有一种象征性。山脚下有一群正在饮水的马,即是骏马。因为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骏马在这里吸收了营养,饮到了水,就可以走千里路。寓意在此,学校教育寄托了我的希望和要求,这就是我的画所表达的。”

展望中国艺术未来发展

郑百重教授认为,目前的中国艺术发展是多元的:“现在是一个多元的时代。21世纪已经过了20年,如今的世界非常的多元,非常的丰富。特别是大数据、云计算,还有人工智能的出现,让大量的艺术家涌现。还有一种世界性的理论―― ‘人人都是艺术家’,所以, 如何检验艺术,还是要根据历史,根据实践,根据时间这些会很冷静地对我们生活的时代做一个公正的评判,这对年轻孩子才是比较正确的方向。”对于如今艺术上的创新方向,郑百重教授提出了自己的评价和建议:“谁都认为自己继往开来,推陈出新,有一个哲人讲:‘艺术家无不以为自己的作品是美的’,所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见解,很难加以评论。只有你自己坚持脚踏实地地走自己的路,你就不会走错路。”

关键词:
分享:
x 广告
x 广告

Copyright   2015-2022 魔方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8928号-48   联系邮箱:315 54 11 85 @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