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张渊
(资料图)
通讯员 刘佳琪 刘思睿 李佳
“我们的经济发展趋势是什么样的?”“催生出了哪些新业态和新岗位?”“我们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才?”可能每位求学路上的学子都时常自问过这三个问题:路在哪里?我要走向何方?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3月6日下午,文华学院20周年校庆系列讲座首期开讲,中国工程院院士丁烈云带领广大学子再度思考这些问题,一个半小时的讲座成为一场社会经济分析课、学业职业规划课和育人思政课。
文华学院20周年校庆系列讲座首期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丁烈云开讲
数字经济催生新职业
“新一代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脑科学与类脑研究,基因与生物技术,临床医学与健康,深空深地深海和极地探测……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创新发展。”丁烈云院士开篇即通过时下热点领域点出未来社会发展趋势,现代信息技术赋能垂直行业产生新业态,数字经济赋能传统建筑业、制造业、医疗卫生行业等,催生出智能健康建筑、智慧城市、车联网、移动支付和网络主播等等新业态。
“密码技术应用员、集成电路工程技术人员、电子数据取证分析师、建筑幕墙设计师……”2021年3月18日,人社部会同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统计局向社会正式发布了18个新职业,其中一半与数字经济有关。
企业正在全力拥抱人工智能和数字经济,而在把握新机遇中,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尤其离不开新人才的大量支撑。丁烈云院士是华中科技大学原校长,也曾任华中师范大学党委书记、东北大学校长,长期从事土木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和安全风险管理研究,重点解决地铁建设工程安全风险的识别、预警与控制问题。在讲座中,丁烈云院士以建筑业为例向学子深刻说明服务国家需求,需要培养大量复合型创新人才。
我国是建造大国,然而部分粗放的建造方式带来产品性能欠佳、资源浪费巨大、安全问题突出、环境污染严重和生产效益低下等等诸多弊端,在数字经济时代,智能建造应运而生,也就是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与以工业化建造为主导的先进建造技术深度融合形成的工程建造创新模式。“产品设计是算出来的,而不仅仅是画出来的;生产方式上,‘像造汽车一样造房子’将成为可能!”
中国工程院院士丁烈云
学习“元知识”做复合型创新人才
那么,建筑构件,谁来生产?智能装备,谁来提供操作?工程数据,谁来分析?智能空间,谁来管理?数字经济对人才提出新要求,丁院士适时提出,未来我们需要面向数字经济的数据驱动工程、学科交叉融合、知识通汇贯通的复合型创新人才。
针对当前高校的培养方向,丁烈云指出,如果知识体系不能满足产业数字化转型需要,就需要在总学分约束下,提炼“元知识”,构建复合型人才的知识体系,元知识就是能够创造知识的知识,精简陈旧过时、一看就懂的内容,夯实专业基础课程,以运筹学、机器学习和统计学等科学基础,构建数字建造“元知识”,将大数据、工程物联网、区块链等新方法、新工具引入安全、质量管理等,并融合形成新知识,把“数据驱动”作为复合型人才的基本要求,提升人才的能力素质。
丁院士提醒,“线性学习”导致知识不能融会贯通、能力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因此不管是高校还是学生自己,都需要有意识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摒弃以往重视工程技术属性而忽视工程的社会属性,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和社会责任,上好有深度的课程思政课。
讲座现场气氛火热
系列学术讲座为校庆增彩
“丁院士的讲座问题导向,逻辑清晰,没想到一个半小时的讲座这么快就完了,意犹未尽!”文华学院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部的王同学感慨。丁院士生动地讲述和富有亲和力的口吻让不少文华学子倍感亲切,在提问环节,大家踊跃分享自己的学业和职业困惑。“现实有种种困难,但这并不意味着就可以‘躺平’,不妨换个思维,在认识和接受这些眼前困难的情况下,我还能怎么做?这才能体现出自身的价值!”丁烈云回答道。
据了解,2023年5月,文华学院将迎来二十周年华诞。文华学院校长刘献君表示,二十年来,文华学院确立了“以学生为中心”“让每一位学生在这里都能够找到发展的空间”的办学理念,形成了“三九”个性化教育办学特色。为庆祝建校20周年,学校接下来将邀请知名学者、学术大师系列讲座,让学校在浓郁的学术氛围中,深刻感悟“博学笃志、本立道生”的校训精神和坚持“育人为本,质量第一”使命担当,让校庆真正成为奏响文华学院新征程的铿锵足音。
(来源:极目新闻)
Copyright 2015-2022 魔方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8928号-48 联系邮箱:315 54 11 85 @ qq.com